瑪麗醫院「通波仔」團隊 醫生24小時候召為救人不敢睇戲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12/02 00:18

最後更新: 2019/12/02 12:07

分享:

分享:

瑪麗醫院屬首間推24小時通波仔的公立醫院,團隊今年更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,屬5個得獎團隊之一。(曾耀輝攝)

瑪麗醫院屬首間公院推24小時通波仔服務,惟計劃推出之初卻曾缺人手至每名醫生每周都需侯召3、4次,團隊有醫生擔心傳呼機隨時會響而不敢入戲院看電影,坦言此工作須甘願犧牲下班時間;而因人口老化,患者料會持續增加,需隨時備有救人心態。另外,團隊自2015年起聯同急症科及消防處推出「院前心電圖」先導計劃,令患者完成通波仔手術時間大減20分鐘,盼未來更可減至60分鐘。

瑪麗醫院推行24小時通波仔服務近10年,但推出背後需要有足夠人手配合。瑪麗醫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譚礎璋解釋,服務最少需要2名醫生及2名護士在場,惟2010年時,團隊僅有3名主刀醫生、5名護士和1名放射治療師︰「一開始人手實在緊絀,3名醫生每人一星期也至少候召3至4次。」。

該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黃曜東亦憶述,推行服務後確有不少辛酸,「雖然我們未必每天都需要24小時候召,但擔心傳呼機隨時會響,大部分時間總會睡不好,又不敢去(入戲院)看電影。」黃指曾試過親人辦百日宴,剛去到便被召回醫院︰「許多時候答應家人會去,最終亦去不成,幸好他們體諒,不會有怨言。」

瑪麗醫院2015年起聯同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及消防處推出「院前心電圖」先導計劃,救護員如懷疑病人有急性心肌梗塞症狀,可先於救護車作心電圖檢查,予醫院爭取時間調動儀器及人手做手術。譚表示,現時患者由入院至完成通波仔手術時間已由110分鐘減至90分鐘內,與國際水平相近,未來盼可再減至60分鐘。

記者:洪芷晴